2015年9月25日

台大「教材與教學設計」演講學生回饋(三)廖立宇

立宇勇敢地放下課本上台試教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我忘了自己是第幾次上台之後才不再拿著課本掩飾緊張。他才第二次上台,誠意十足表現出色。

立宇的試教很能打動我,那時候,我彷彿看到失落的柳宗元在我面前。

以下,是那天演講之後,他的心得,謝謝他認同我的理念。謝謝立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月返校座談

【試教】塞進太多內容後反而掩蓋了重點的展現

這次表現比上個月彷彿中邪的樣子好一點,大概跟文本熟悉度比較高,以及這段時間解決了一些心魔有關吧。對我來說,最容易焦慮爆表的時間是備課過程,一旦備好課、模擬好該如何用比較平易近人的敘述跟學生互動後,就會平靜不少。

還是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進,例如總是無謂地擔心準備內容不夠多,結果塞進太多內容後反而掩蓋了重點的展現,很可惜,下次繼續努力!

讓老師本身就是學生的學習動機

比起國中國文,高中國文已不再(不需)非常著力於基礎語文能力的訓練,那麼,一週六堂(300分鐘)國文課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我很喜歡懷瑾老師的答案:(懷瑾老師的答案
「我們在人生當中,常常會面臨很多的問題,可是我們卻不知道要怎麼解決問題。雖然國文課堂可能是以教授知識為基礎,可是終究它是人文學科,要回到對人的本身的關懷

文學可以賞析,它同樣也在解決我們人生當中的問題,從前人的經驗當中,解決我們現在人生的問題,所以我更希望學生的是,你可以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幫助自己

當然,身為資深教師,文本熟悉度、解析功力和教學技巧(分組、提問、動手做等等)自不在話下,但讓我更佩服的是,老師在和學生關係方面的經營


分享剛開始時,我一直在想著:為什麼學生願意接受這種(許多高中生可能會抱怨太幼稚)的分組積分課堂設定?為什麼學生願意這麼認真動手做作業、畫黑板以及「一不小心」就背了書?

後來我瞭解了,是因為老師精準的觀察、思考,加上理念和創意後,在師生之間創造出的緊密信任。這個氛圍讓學生願意嘗試、讓學生願意努力、讓老師本身就是學生的學習動機!(看到那些學生熱情舉手、上臺,甚至連特殊學生都願意共襄盛舉的畫面,真的被深深感動)

雖然我一直覺得心理學、輔導和國文的結合會有很強的發展性,但難免還是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與理想感到懷疑,而這次懷瑾老師的分享是非常動人的展示,令人充滿信心,以後就是要成為這樣的國文老師。